口吃的原因
沒有人敢保證自己從來不會說錯話,那些表面上總是說得完美無缺的人,背后一定有著不同尋常的努力!
其實對于大部分人來說,從小都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口吃,但很快就消失了,這段口吃的經歷很難短暫,幾乎沒有對心理上造成任何傷害。而對于某些人,口吃并不友好,一直遺留到成年,這是為什么?
研究人員目前認為,口吃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,包括遺傳、語言發展、環境以及大腦結構和功能。這些因素影響一個口吃者的語言節奏,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困擾。
口吃者的語言發展
口吃最常見于2-8歲之間,約有5%的孩子會出現口吃現象。其中40%孩子的口吃持續時間短,大概在十幾天或幾個月不等,在進入學齡期后都會趨于正常。但是至少有40%的口吃者,會持續數年,至青春期前才消失,這些基本上都被稱為“良性口吃”。
此時兒童的語言能力正在迅速發展。許多口吃的孩子可能確切地知道他們想說什么,但是他們的運動通路還沒有準備好說出這些話。
隨著兒童產生更長、更復雜的句子,他們的大腦會經歷更高的需求,表現為對語法的組織排序、挑選更精準的詞匯等。這種需求的增加會影響產生語音所必需的運動控制。當運動通路跟不上語言信號時,就可能發生遲鈍、打斷,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口吃。
幼兒的語言發展變化太快了,各種因素的干擾,使他們更容易受到口的影響。一些口吃的孩子還有可能出現與口吃相關聯的其他問題,如言語和語言延遲、多動癥和學習障礙。對于發育中的兒童來說,口吃帶來的人際關系,以及性格發育的不利影響,可能會導致他們的口吃問題,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,并持續到成年。
口吃者的大腦活動
針對口吃至今還沒人給出一個權威的解釋,但占主導地位的理論表明,遺傳、語言發展和環境的結合,確實在影響口吃者的大腦活動。
口吃者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的工作方式和普通人不同。腦成像研究的發現表明,成年口吃者的右半球活動更多,而通常負責言語產生的左半球活動較少。一些口吃的人在處理聽覺信息時更困難,在感覺運動任務上反應時間更慢。總的來說,研究表明,當口吃發生時,大腦中負責語言的通路看起來和功能都不同,受此啟發,日本學者針對這種現象,利用“合聲效應”制作出延遲聽覺反饋儀器,用來幫助口吃者進行矯正口吃訓練。
口吃的遺傳因素很有趣兒
口吃的家族史表明,口吃可受遺傳因素的影響。很多口吃的孩子,都會有口吃的親戚。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有更多相似的口吃模式。口吃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更大,女性成年后口吃自愈率比男性高。